高新科技園區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要重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更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7月23日在長春新區視察時的講話
“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新區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路徑舉措,為新區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被仡櫘敃r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工作時的情景,市委常委、長春新區黨工委書記李忠斌至今記憶猶新。
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起點,回顧發展成就,展望美好未來,新區廣大干部群眾更加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正堅決扛起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的使命擔當,爭做省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排頭兵”“領頭羊”“先行者”……
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干在實處。過去一年,長春新區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認真落實省市委部署要求,加快走出了一條“集約化、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
高起點規劃
一張藍圖干到底
7月23日,長春新區規自局的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聚焦剛剛揭牌的長春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大家正精心編制包括總規和專項規劃在內的“1+6”規劃體系,分階段推進物流保稅區、自貿試驗區、自貿內陸港及“大通關”開放通道建設,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新樞紐。
“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長春新區在深入實施《總規》基礎上,系統謀劃研究各項重大戰略發展規劃,確保規劃清晰、布局合理,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聚焦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牽頭編制完成了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空間發展規劃,明確了建設發展目標思路,確立了打造“一帶三核三區一平臺”的總體空間格局。
高品質創新
優勢資源不斷集聚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長春新區人才辦,工作人員正忙于編制特殊人才“編制池”,協助企業吸引留住高層次人才。對與新區企業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全日制理工類博士研究生,根據個人意愿,可將編制落在新區支持企業發展辦公室,本人則在企業工作。5年后,如果本人有調入新區意向,可直接編制為新區自定事業編。
著眼于高品質創新資源的集聚,長春新區積極發揮創新“主引擎”作用,加快夯實基礎創新能力,扎實推進長吉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已吸引50余個國家級研發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近100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落位新區。
著眼于高層次雙創人才的集聚,長春新區創新推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特殊人才“編制池”、新區獎學金、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等人才“引聚留用”政策,積極與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校地合作共建,一年來引進培育各類人才近1.5萬人,占省市引才比例15%、25%,14人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41人入選省、市高級專家,重點聯系專家274人。
截至目前,長春新區高標準謀劃建設了中俄、中白、中日、中國冰島等國際合作園區,中俄科技園建成8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中日智能制造產業園入駐日資企業25戶,今年又有近20家日企達成合作意向;中白科技園先后入駐10個國際合作項目、17家企業。國際陸港、國際空港功能加快完善,中歐班列貨運量增長4倍,我省首個企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在新區開通,為企業搭建起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
政產學研聯動
“1+1>2”效應乘勢而生
一年來,長春新區堅持不懈抓政產學研創新“協同”,為形成“1+1>2”的協同創新效應,政府搭臺,聯合吉林大學、長春光機所、應化所、華為等大院大所大企開展合作共建,打造“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聯盟,為聯合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銜接、企業自主創新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聯合吉林大學打造的“環吉大雙創生態圈”,依托海容薈雙創小鎮和吉大科技園,整體構建“一核、雙心、N園”創新布局,未來將形成“科、教、創、產、服”協同創新集聚區。
聯合中科院長春分院打造的中科院(吉林)科技產業服務平臺,推動中科院微電子所、力學所、沈陽自動化所等5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落位。
聯合中關村北科建集團打造的北湖科技園,獲評國家級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引進落位各類科技企業600余家,包括20余家上市企業、6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
聯合光機所打造的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是省內唯一一家國家級A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入駐率達到100%。
聯合應化所打造的國家應用化學研究中心,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重點解決仿生合成橡膠及航空輪胎、光刻膠等技術問題。
總面積3.7平方公里的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將承接應化所、吉林大學及國內相關化工院所研發成果,打造全省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
實現強鏈補鏈
創新型產業體系逐漸壯大
“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一年來,新區堅持不懈抓產業鏈創新鏈 “融合”,創新型產業體系快速壯大,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航天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四大主導產業整體競爭力增強。
生物醫藥產業去年增速達到52.4%,產值實現160.8億元,占全市82.4%、全省26%。龍頭企業高新股份榮登2021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榜,總投資26億元的國藥新冠疫苗項目落位投產,今年年底前預計實現新增產值100億元,明年產值將超過200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引進了華為云聯合創新中心、嘉誠信息等潛力項目,加快形成了以光電器件、光電顯示等為特色的光電子產業集群,重點企業奧來德OLED材料技術成功打破技術壁壘,永利激光領跑全國二氧化碳激光器行業,東北首家自主安全筆記本電腦生產商——長城信創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產。
航天信息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300多家,長光衛星是國內首家實現衛星研發、運營、應用全產業鏈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吉林一號”衛星在軌總數達到29顆。
節能環保裝備、通用裝備、智能控制裝備制造等,集聚重點企業130余戶,去年產值突破430億元。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實現倍增,在原有25個園區基礎上,新建各類特色園區20個,總數達到45個。
形成多元支撐
創新活力充分激發
一年來,長春新區堅持不懈抓多元化創新主體“培育”,市場創新活力充分激發。擺渡創新工場、益田硅谷新城等各類孵化載體發展到144個,民辦孵化載體數量占比近70%,全區集聚科技型企業近2000戶,高新技術企業一年增長300戶,發展到810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全年新增115戶,發展到近400戶;新增市場主體2萬戶,總數達到6.5萬戶。
聚焦鼓勵自主創新,長春新區在全省率先推出“創新券”制度,有效降低企業科技研發成本,已累計發放2.38萬張,超過1200家企業受益。
聚焦資本助力創新,長春新區組建總規模35億元的產業基金11支,實現重點產業領域全覆蓋,長光衛星和中小微企業2支天使基金近期將完成組建。
持續加大企業上市支持力度,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吉林省基地成功落戶長春新區,奧來德實現全省科創板上市“零突破”,吉大正元、中邦環境、英利汽車、百克生物相繼成功上市,新區進入了企業上市“爆發期”,長光衛星、海譜潤斯等企業加快上市步伐,今年有望實現“保5爭6”上市目標,為全省“保6爭9”提供有力支撐。
積極高效服務
“雙創”環境加快提升
2020年,長春新區明確了“東北最優、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建設目標,持續推動改革先行先試、審批提速增效、政策系統集成、服務精準高效,連續第四年被評為全省營商環境建設標兵單位,在首次營商環境國評中,位列19個國家級新區第11位、東北第1位。
“我們在省市率先推行的‘證照分離’‘標準地+承諾制’‘政務服務驛站’等多項改革,被列為試點并在全省推廣。”新區政務服務營商環境局負責人表示,以長春高新區為試點推行的“管委會+公司+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已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個典型案例,今年重點推出了35項首創性、獨創性改革,先證簡(減)圖改革、新型產業用地(M0)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著力構建了涵蓋產業、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8+3”政策體系,持續提高了政策精準性和可達性,去年兌現政策資金6.8億元,今年創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先后為671戶企業兌現資金6000萬元。
創新開展特色服務,長春新區持續打造“企業家座談會+沙龍”、企業高管微信群、重點企業巡禮等特色品牌,創新推出“企業問題我來辦”“新企通”等服務,深入推進“萬人助萬企”行動,為企業解決融資擔保、技術用工、要素保障等問題500余件。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各類創業就業人員14.8萬人,在企業和群眾獲得感調查中,新區企業滿意度達92.68%,位居全省第一,“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連續兩年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新區“雙創”工作獲李克強總理點贊。
“首次”“第一”
正成為新區代名詞
長春新區科技企業數量全省第一、上市企業數量全省第一、專項債項目數量全省第一、高端人才引育數量全省第一、企業滿意度全省第一,營商環境國評位列東北國家級新區第一……“當前,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和指引下,我們廣大干部群眾正立足本職崗位、忘我拼搏奉獻,已取得多個‘首次’和‘第一’”。李忠斌對長春新區取得的成績如數家珍。
此外還有,落位東北的首個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首個知識產權法庭、首個新冠疫苗生產基地,成立東北首個華為研究院,長光衛星獲評為東北唯一一個獨角獸企業,東北第一臺自主安全筆記本電腦在新區下線,全省首個企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在新區開通,奧來德成為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這充分表明,只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堅決有力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就一定能夠推動各項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就一定能夠在搶抓機遇中贏得發展主動,就一定能夠集聚百倍信心動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推動新一輪振興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李忠斌堅定地說。